征文 | 语言之际的存在、意义、真理与逻辑—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通知(第一轮)
Source:
Date:2025-02-11
一切哲学活动,无论认识,道德判断,还是形而上学陈述,最终都通过语言而实现。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正是对这一事实自觉的表现。该转向表明,人们必须从盘根错节的语言之中将哲学问题条分缕析地清理出来,从自然语言之中并且依然只有通过自然语言——在一定程度借助符号和公式——将存在、意义、真理和逻辑在不同的维度分门别类地表达出来,而在这样的境域之中,语言对哲学思维和表达的基础的和根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问题就转变为语言的问题。
然而,该转向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在现实世界,哲学活动不是通过某种理想语言而是由不同的语言实现的,而后者必然导致依于不同语言的哲学活动的一致与差异的问题;换言之,现代哲学的主流并不考虑哲学思维和表达在不同语言的体现,而是隐含地假设了理想的哲学语言的存在。汉语哲学的崛起打破了这种潜伏的理想迷梦,从而尖锐而鲜明地揭示了哲学的语言层面研究的现实境地:不同语言的哲学活动既可能达成一致也必定造就差异,人们需要研究和阐释这种现象,并追溯它们的原因。
本着承继前几届论坛的传统和精神,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的主题将定位在如下之点:探讨语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哲学思维和表达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审美乃至伦理学等方面的语言的基础和条件,尤其关切汉语哲学在这些领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主办方负责会议期间的食宿;往来交通费请自行解决,有特殊需要者请与主办方联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汉语哲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