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爱与正义——基于舍勒、斯洛特和努斯鲍姆的考察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浩军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齐主持。本讲主题为“同情、爱与正义——基于舍勒、斯洛特和努斯鲍姆的考察”。本次讲座于2025年2月28日晚七点在新太阳学生中心210室举行,此外,风华讲座还开放了线上直播,本次讲座有超9000名线上观众观看,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超800人。
在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王齐老师介绍了张浩军老师的研究领域和成果,她介绍了张老师去年出版的专著《同感、他人与道德:从现象学的观点看》,本讲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同情与正义的关系。讲座中,张老师强调了现象学的视角在研究同情和同感问题上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本讲的核心问题是:同情、移情(同感/共感)、爱与正义之间是何关系?

张浩军教授首先介绍了现象学家舍勒的同情概念,他请听众们注意,舍勒的同情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下包含了一系列概念,比如“追复感受”“共感”“感受传染”“同一感”等等,张老师逐一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舍勒提出了一种新的以爱为奠基的同情伦理学。张老师总结了舍勒关于同情的奠基法则,在同一感、追复感受、共感、人类之爱和上帝之爱之间存在一种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秩序。爱是一种从低到高的运动,最终达到纯粹的精神人格之爱和上帝之爱。
接下来张老师讨论了斯洛特关于移情关怀与正义的理论。斯洛特主张通过移情关怀来建立和正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关怀伦理可以用于解释个人和社会的道德问题,也可以讨论社会、法律和经济分配的正义。斯洛特所持有的移情关怀伦理包含特殊的正义标准,强调创立者和维护者的移情关怀应为正义的唯一理据。张老师接下来逐一介绍了斯洛特的情感主义正义论的三个主要论题:性别与种族的平等问题;分配正义;国际正义。在这部分的结尾,张老师也指出并逐一讨论了斯洛特的理论存在的困境:针对性别平等,存在适应性偏好的问题;针对移民与代际正义,移情存在偏袒性的问题;针对移情要作为正义的可靠标准的目标,它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张老师讨论了努斯鲍姆关于同情、爱与正义的理论。努斯鲍姆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是她于2013年出版的《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张老师首先介绍了努斯鲍姆关于政治情感的定义,以及政治情感对政治的支撑性作用。努斯鲍姆认为,所有政治原则都需要情感的支持,而爱对于正义尤为重要,爱是维系社会的核心情感的来源。张老师总结了努斯鲍姆同情概念的四个必要组成部分:严重性、无过错性、相似可能性、幸福主义的观念。张老师指出,对比斯洛特关于移情作为一切道德和正义问题的基础的强立场,努斯鲍姆强调的则是同情(移情关怀)永远不可能成为道德和正义的充分条件。

在第四部分,张老师对舍勒、斯洛特和努斯鲍姆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和评论。他首先指出,舍勒的同情伦理学可以为斯洛特和努斯鲍姆的情感主义奠定理论基础。舍勒关于以爱为基础的奠基关系和价值秩序的理论,间接解释了移情为何不能成为道德或正义的充要条件,只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移情才有可能实现斯洛特所谓的移情关怀或努斯鲍姆所谓的同情。其次,张老师指出斯洛特和努斯鲍姆对感受传染和移情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的观点与舍勒的观点以及现象学的一般理解存在不一致之处。接着,张老师指出移情行为并不直接等同于道德行为,移情关怀也不是道德行为的最终根据。尽管移情关怀无法真正为社会正义奠基,但张老师也强调,移情在社会正义的建构中有其肯定价值。移情关怀有助于促进人际理解和沟通,促进社会宽容和尊重。此外,移情关怀有助于关注弱势群体。但是,移情关怀/同情-正义理论应当避免陷入情感基础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卢梭和亚当·斯密都批评了道德理想主义的问题。此外,移情关怀/同情-正义理论也应当避免陷入盲目的爱国主义和保守主义。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哲老师首先强调了舍勒在现象学传播和引介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他提问身处分析哲学传统的斯洛特和努斯鲍姆是否直接在使用另一种欧陆哲学传统下的舍勒的同情概念。其次,从现象学出发的对概念的知识论层面的澄清,是否能直接有助于伦理和社会政治层面的讨论。第三,舍勒的奠基关系是单向的还是可以回溯的,如何理解从上至下的等级秩序和从下至上的伦理要求之间的关系。第四,针对舍勒的同情理论,如何理解他对同一感的要求,尤其在缺乏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同情。最后,因为舍勒后期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和回应,那么舍勒对爱的理解是否有弗洛伊德色彩下的自利特征,如果有的话,如何解释这样的爱作为同情的奠基。


之后,张老师一一回答了以上问题。另外,张老师还与在座的同学们关于正义与集体情感、情感与理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主持人王齐老师对本讲内容做了简要的总结,对张老师、在座的老师同学们以及线上的观众表示了感谢,并对下一场风华讲座做了预告。最后,王老师宣布本次风华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