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康德在中国”圆桌论坛
Source:
Date:2024-05-18
4月21日下午,“康德在中国”圆桌论坛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黄燎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仰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双利、波士顿学院哲学系教授Dermot Moran、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部主任莫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卞绍斌、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南星等出席并发言,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方博主持本次圆桌论坛。
方博教授以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引入今天的会议主题——纯正的康德学者与康德文献的翻译者,康德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通者,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背景下的对话者,这些共同构成了“康德在中国”的学术面向。
黄燎宇教授借助托马斯·曼,将康德与席勒、莱辛对比,阐明了康德对当代德国文化心理与文化形象的塑造,为“康德在中国”的影响提供了比照。托马斯·曼将康德的思想比喻为花粉——在康德思想飘扬的德国,即使不阅读康德,他也可以影响你。在一战时,托马斯·曼与英美学者展开论争,他希望德国能够取胜,但并不关心德国在战争中能否得到领土、资源等物质上的收益,而是认为,只有在诞生了康德美学的国度,我们才可能做到无关利害的欣赏德国的胜利。康德的哲学思想与理念,被德国思想界视为一种文化优势。在瓦尔哈拉的德意志英灵殿中,康德与席勒并列。作为启蒙思想家,莱辛与康德比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