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Events
Position: 首页 Home» 动态 News» 新闻报道   Events

会议报道 | “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圆桌论坛

 

 

2024年4月2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学苑举办以“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本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先刚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谢地坤教授、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担任引言人,武汉大学杨云飞教授、湖南大学丁三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四川大学余玥教授、山东大学王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黄正蜜教授进行对谈,其余的参会专家参与对谈。讨论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在上半场中,首先是参与圆桌论坛进行对谈的老师们依次发言。先刚老师指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唯心论者虽然都对康德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回应,但康德并未被他们完全压制,反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考察康德与这三位德国唯心论者的有关思想之间的关系,展望康德研究与德国唯心论研究的前景。

 

图片

 

谢地坤老师引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相关说法,从康德体系中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之间存在鸿沟这一点入手,强调能够作为知性和理性的中间环节的判断力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对《判断力批判》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

 

邓安庆老师结合学界的相关工作,呼吁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研究要重视去回应美德伦理学对康德的相关批评,并进一步思考康德的德性论伦理学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意义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对先验哲学的意义,由此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视野重新考察康德哲学。

 

图片

 

杨云飞老师从康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康德为了应对“机械论”和对“启示”的推崇这两类论敌而做出的相关工作,认为康德的体系所呈现出的“二元论”正是康德面对这两类论敌而采取的防守策略。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者面对着这些共同的敌人,但他们采取比康德更为激进和彻底的方式来回应康德所面对的这些挑战。

 

图片

 

丁三东老师提到了对康德的两种看起来矛盾的态度:一种态度认为康德作为源头已经提出了后世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和概念因而非常伟大,另一种态度认为康德思想作为后世理论的源头恰恰不那么完善,有待修正和深入。丁老师认为这两种态度事实上可以统一起来:康德的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提出的思想方案在后世哲学家那里得到了推进和深化,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者也正是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思想。

 

图片

 

庄振华老师从科学和理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在当今时代回溯康德的必要性,一方面指出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延续了科学的背景,另一方面认为康德对现实的关切则与其对理性的推崇密不可分。在今天回溯康德的科学和理性,有助于从中汲取资源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代科技异化的问题和现代性批判中浪漫派式的停滞的势头和趋向。

 

图片

 

余玥老师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个术语入手,提到德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理论和现实这双重面向,认为从康德到康德之后的德国唯心论者的思想转变不是简单的范式转换,并且指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应当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案,期待不同的研究路径之间的交流以及它们在一些根本问题、关键术语上的交锋。

 

图片

 

王丁老师主要讨论了谢林和康德的关系,阐述了谢林与康德在自然哲学方面的区别和他们所分别继承的动力学传统和静力学传统,以及谢林在自由问题和对黑格尔的批判问题上对康德的继承,并谈及斯宾诺莎和雅各比这两位哲学家对德国古典哲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图片

 

周黄正蜜老师主要强调康德和后康德哲学家之间的区分,认为要正确理解《判断力批判》对“二元论”的消除以及它在从自然领域到自由领域的过渡中所起的作用,并回应了邓安庆老师关于美德伦理学的有关说法,讨论判断力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所起的作用。

 

图片

 

在上半场的自由讨论中,先刚老师结合谢地坤老师的引言并指出,后康德哲学家之所以推崇《判断力批判》,就是试图从中找到克服二元论的思想资源,由此出发谈及“一”与“二”的辩证法问题,并指出费希特在辩证法问题上所做出的贡献。谢地坤老师进一步强调理智直观的重要性,认为需要深入探讨为什么后康德哲学家推崇理智直观以及理智直观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丁三东老师从康德体系所具有的“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这一特征入手讨论了在康德的体系中概念与直观的关系。邓安庆老师提到研究康德实践哲学不能仅仅关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还要关注《道德形而上学》,并认为美德伦理学无法呈现出康德伦理学的全貌,强调要关注康德哲学本身的问题演进。

 

图片

 

下半场的讨论从各位旁听的参会专家的发言开始。清华大学的王路老师强调《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强调康德相比于之前的哲学家、比如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进步之处在于,尽管康德的体系中仍然保留了上帝的因素,但是在谈论知识问题时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上帝,而是能够纯粹地去探究形而上学是否可能。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王齐老师认为康德并没有完全抛开宗教,而是要为宗教给出理性的基础,并引用了亨利希的《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一书来阐述德国古典哲学所面对的问题域以及由多种路径所体现出的“多元”的可能性。另外还探讨了自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张力。

 

图片

 

北京大学的刘哲老师认为要注意康德与其后继者之间的契合与不契合之处,注意康德哲学与后康德哲学的议题之间存在转换,但是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议题却是用来回应共同的文化议题,因此要更为细致地去探究议题转换之所在并对其中的关键概念进行精确剖析。

 

图片

 

浙江大学的杨大春老师也强调了《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谈到了“理智直观”概念在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那里的不同含义,并且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分”这一特征入手,阐述了康德和黑格尔对其不同的处理方案,由此引出17、18世纪与19世纪的哲学思想在整体风格上的区别。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科林老师从思想史出发,把康德置于德国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之中来考察,并从文化史的角度阐述了《判断力批判》的重要性,展示了康德在哲学思想史中所具有的枢纽性的地位,指出康德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也是现代哲学的典型。

 

图片

 

在下半场的自由讨论中,先刚老师将各位老师的讨论概括为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之争、康德与德国唯心论之争。针对这个问题,谢地坤和邓安庆两位老师都强调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三大批判,并引用康德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以及人的尊严问题来具体阐发这一点。王路老师澄清自己在发言中强调《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是因为康德在其中讨论形而上学时摆脱了上帝的因素。丁三东和杨云飞两位老师接续这个问题,分别讨论了上帝在康德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康德哲学中的理性宗教与信仰的区别,并以罗尔斯和李泽厚作为例子来证明从康德的思想中能够创造性地发展出不同的理论路径。刘哲、先刚、邓安庆和王路等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就《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除了参会专家学者,也有多位同学参与了提问和讨论。同学们分别就动态的自我塑造问题、绝对者的意义问题、怎样做到如实地理解康德的问题、辩证法问题以及中介问题进行提问,各位老师也给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圆桌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