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Events
Position: 首页 Home» 动态 News» 新闻报道   Events

会议报道 | 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语言表达与绘画表达——汉语哲学的多重维度”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语言表达与绘画表达——汉语哲学的多重维度”于2023年11月11-12日在浙江台州召开。本次论坛以汉语哲学为核心,联手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从综合的视野探讨汉语哲学及其深层基础。会议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汉语哲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现代外国研究所、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并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办。来自国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多家出版单位的近六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还特别遴选了一部分优秀博士生论文进行报告。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院长主持,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庞学铨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沈语冰教授、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博士和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伟教授发表致辞。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崔凤军教授首先对各位与会专家齐聚临海探讨“汉语哲学”的未来表示欢迎。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庞学铨教授表示,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临海举办汉语哲学论坛对于国内哲学研究及我国自主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非常有意义。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汉语哲学论坛”发起人韩水法教授指出,本届汉语哲学论坛主题侧重汉语表达与绘画表达的关系,论文题目丰富而有层次,与会学者具有跨学科的背景。在对浙江大学和台州学院的会务工作团队表达感谢的同时,他也对北大、浙大、复旦三校哲学系的长期精神合作表示高度肯定。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沈语冰教授认为,绘画领域在世界各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特性,本次论坛以此为主题,或可为汉语哲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老师在致辞中肯定了“汉语哲学”的重要创新地位及其里程碑意义。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最后,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伟教授表示,汉语哲学中的“汉语”应是一个“大汉语”的概念,并提议思考从汉语哲学拓宽到“粤语哲学”的可能性。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培杰主任主持。
 
庞学铨教授首先发言,他围绕“汉语哲学的理论性质是什么”的议题,指出汉语哲学问题的提出、引起的讨论和已形成的一些共识,表明汉语哲学研究者对于以汉语为载具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接着,韩水法教授的报告讨论了唯心主义与mind, Geist, idealism及其他有关概念。他指出,西方哲学自近代以来的认识论转向和语言转向的一个共同特征即转向心灵自身,在用汉语翻译西方哲学术语时,语词与思想的对应关系恰恰得以彰显。韩教授从词源出发分析了英语与德语中有关心灵的词(如soul和Seele、spirit和Geist等)之间的意义关联,追溯和澄清这簇词语的本义、核心义与引申义,指出在人类思想早期各种观念之间联系的模糊性与多样性特征。这簇词语间的关联与汉语相应一簇词语间的关联之间的存在着某些对应关系,后者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说明汉语词语-思想的秩序及其内在的约束。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何乏笔(Fabian Heubel)教授的报告着眼于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之间的〈老子〉翻译的关系。何教授尝试在德语中思考中国哲学,并强调老子式的修道贯穿向上的修养与向下的修养。他认为,从“无-”与Un-的关系出发意味着暂时搁置海德格尔与道家的另一种进路,后者以“有”(Sein)与“无”(Nichts)的关系为出发点。他主张不以Nichts(nothingness)理解“无”,而把“有”翻译为Mit(-sein),把“无”翻译为Un-/Ohne(-sein)。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副总编盛丹艳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沈语冰教授从画家如何思考的问题出发,讨论直觉、智性与创造力,他分析了“风景中的浴者”一画并认为其是塞尚对后世产生了最大、最直接的影响的作品,也最接近于中国文人画。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何欢欢教授的报告探讨了宋画《晴峦萧寺图》给观者带来的蓬勃的生机感,这样的观画直觉与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定论大相径庭,后者认为该画描绘秋冬“萧疏淡泊”之景、是“萧寺寒林”类画作的代表。何教授以此为典型案例,说明文字语义会影响甚至妨碍绘画鉴赏。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教授则以《林泉高致》作为考察对象,指出郭熙作为北宋中期的山水大师在绘画实践上积极探索。她指出,宋代山水画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传统,以“文人山水画”这一概念描述中国山水画的特殊性,须对其形式和内涵做出充足的阐释。最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博士从作为认识论和存在论的语言、“无”作为哲学语言的试金石、汉语作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语言等角度探讨了汉语作为哲学的语言的可能性。
 
接下来,本次论坛分为了“汉语表达”和“绘画表达”两个分会场,各进行四场讨论,与会学者相继进行主题报告、展开热烈交流。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汉语表达”第一场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张伟教授从现象学与汉语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心之无对性”、“心之意向性”、“心之超然性”三个维度,着重探讨了“心之无对性”,并指出“无对”的三个层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韩东晖教授借助福柯关于直言的研究,选择司马迁直言罹祸的案例与东方朔“口谐倡辩”的案例,展示“口祸”与“口谐”造成的不同遭遇和相似命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胡湘农老师在报告中认为孟子以自己的方式成功地确立了圆善的可能性。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薛子燕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仍需从哲学本体论、历史哲学和语言哲学不同维度重新解读严复的思想。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汉语表达”第二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齐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英瑾教授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两汉政治哲学出发,指出儒家正名论的认知心理学在强行达成“全社会行动整齐划一”的效果时名分论容易因私利的掺杂而走向谣言。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的报告探讨了汉语知识论建构的前提。他指出,跨文化实验知识论研究表明,英美知识论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宫睿教授讨论了BDO 与康德崇高论,指出当代科幻作品中的BDO与康德的崇高理论有统一性与差异性,后者使得BDO成为反思理性主义的标志性意象。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旭旻教授则以以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译为例,讨论了沃迪对葛瑞汉提出的中国哲学的语言相对论的反驳,认为思想的内在力量会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之外形成理性、哲学的基本统一性。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王希佳博士的报告强调斯宾诺莎对哲学与神学二分的研究路径,讨论了“汉语哲学”如何接纳及转化“启示”与“奇迹”的义理的问题。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汉语表达”第三场由常旭旻教授主持。首先报告的是北京大学程乐松教授,他主要探讨了现代汉语的概念化及其后果。程教授认为,语言本身存在着三种意义上的居间性,即在言语描述与直接经验之间、在经验的转瞬即逝与持续存在之间、在共时与历时不同语境中各自相异的经验之间。汉语在自身历史中是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不断变迁而持续演进的,今人所理解的古代汉语的歧义是居间性的展现形态,需对此种断裂的有清醒认识。随后,傅永军教授讨论了语言、世界经验与汉语哲学的关系,他指出伽达默尔属于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开显论”阵营,语言是思想世界、开显世界的动态性中介,语言的活动就是思想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汉语对世界的言说与其他语言的言说之间具有互文性和可沟通性,因而,汉语哲学是世界性的普遍哲学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李红霞教授从海德格尔的现代世界图景与世界意义的表达角度,探讨从现象学进入汉语哲学的一种可能性探索。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晶石副教授的报告揭示了表意文字法在艺术创作、认识论和语言本体论领域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陈海老师的报告指出将汉语语词理解为一种“名化的概念”可能更适用于对汉语语词使用方式的描摹。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汉语表达”第四场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主持。首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陈建洪教授发表《祭枭与流放:“方”的宗教与法律意义》的报告,他指出“方”字对于中国人在作为地理概念与几何概念之外还具有政治意义与神圣意义。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高来源教授讨论了语言表达及其与时代境遇的张力及指号学视域下的道德法则。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沈宇彬老师基于梅洛-庞蒂现象学精神,解读绘画和文字对“意义”的哲学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成义老师则认为,借助托马斯-库恩对范式革命结构的洞见,可以将汉语哲学的兴起纳入到中西文明交流以及人类知识生产的视域中来审视。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绘画表达”第一场由沈语冰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王敬雅老师分析了乾隆朝宫廷画的政治表达,通过对比唐岱和徐扬两位画师的身份和作品,指出宫廷画师的创作反映的是皇帝本人的意志。温州护国寺弘一大师纪念堂陈金武先生通过观察弘一法师出家前后的书法作品探索弘体之“法相” 的发展变化以及弘一法师佛学意识觉悟过程的关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樊宝英教授强调汉字的“诗性智慧”,并指出欧洲文字与中国汉字分属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二者表现出明显差异。最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郭敏杰博士生探讨了《周易》的象意传统与山水画的形而上指向。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绘画表达”第二场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兵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波副教授讨论了“圆伊三点”与《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化变”,整合儒学和佛学等多方面的资源对伊字三点的来龙去脉展开梳理。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李婧老师则从魏晋南北朝佛典汉译对佛教美术影响角度指出中国本土思想对印度佛典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写。厦门大学哲学系特任副研究员陈永宝老师分析了图像理论在不同“文化政治”及“政治文化”之间的张力,并认为朱子的政治美学是其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吴亚娜、博士生陈娜从易学入画的角度分析元代山水画的易学文化,指出《周易》引领绘画呈现出极富哲学内涵与美学价值的境界。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绘画表达”第三场由何欢欢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探讨了哲学史上的“空器/空洞”说与题画文学之可能,认为图像之“空”为身体“被快乐”提供了自由空间,同时也为文学“被题画”预留了位置。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马大康教授从认知符号学角度探索语、图关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赵强教授则从创作实践者的角度探讨理想的中国绘画的表达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郭潇分析了晚清民国汉字图景的嬗变,并认为晚清民国的种种汉字改革方案以及关于文字的想象都可以概括为一种“耳目之争”或一种中西之争。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董秋雨的报告结合对黄宾虹题跋内容及其相关图像的分析,探讨二十世纪诗书画关系的嬗变规律。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绘画表达”第四场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戴道昆编辑主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张国清教授指出,必须清醒认识汉语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象形性质的重要价值,重估以繁体字作为母体的古代汉语具有的语言、哲学、艺术等意义。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罗建平教授探讨了汉语图像的动态意象和表现形式,指出象形、会意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占比较低,故汉语图象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柘潭以犍陀罗艺术中的蛇尾半神形象为例,从训诂学视角分析“图像格义”的发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博士生陈佳璇则以《芥子园画传》为例,指出中国文化传统的诸子系统具有高度统一性,其根本的思维范式是“象思维”。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韩东晖教授主持,三校代表和学界代表分别对论坛做了总结。会议一致表达了对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感谢之意。程乐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每一届汉语哲学论坛都在讨论中不断扩充论域,这体现出汉语哲学的理论潜力,相信其对未来的哲学研究也有很大价值。北大哲学系愿能在哲学论域的扩展中多做贡献,始终参与到汉语哲学的讨论中来。王俊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本届论坛具有的跨学科性质与公开性。汉语哲学从最初概念的提出,经过历届会议研讨凝练成果,如今已成国内学界的重要话题,既有学术研究向不同向度拓展的极强的可能性,又能适应主流的观念和趋势。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陈建洪教授在致辞中特别肯定了论坛的合作性质,认为丰富的向度与视角给哲学带来了许多新鲜思路。在跨学校、跨学科之外,也期待论坛“跨地域”。何乏笔教授在致辞中谈到,现代汉语可以表达出一种通达古今中西的格局,这也促使他思考汉语哲学对德语哲学可能的启发,希望未来中西之间有机会进一步合作。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傅永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汉语哲学在汉语学界从概念变成了行动,要让哲学来到汉语当中,让哲学在不同的语言中呈现自身。韩东晖教授总结感谢韩水法教授持续促进汉语哲学论坛,他认为汉语哲学作为一场运动体现了思想自觉、学术自觉、方法自觉,希望其能够产生与100年前在北大发起的“白话文运动”相媲美的效果,期待汉语哲学走出国门,明年在罗马唱响汉语哲学的世界之声。

 

至此,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圆满结束。

 

 
图片

图|第七届汉语哲学论坛开幕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