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Events
Position: 首页 Home» 动态 News» 新闻报道   Events

会议报道 | 实验哲学与心灵哲学专题讨论会

 

2023年11月4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实验哲学与心灵哲学专题讨论会”成功举办。此次讨论会以山西大学哲学院的梅剑华教授的两部新著《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商务印书馆 2023)和《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为讨论中心,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十多余位专家学者,他们在人文学苑3号楼会集,进行了深入且热烈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韩林合教授主持。韩林合教授向在场的学者们介绍这两部新著,其中《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是国内首部专门研究实验语言哲学的专著,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空缺;《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是梅剑华系统地发展和完善了他近年来在意识问题上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有我的非还原的物理主义。

 

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韩水法教授致辞中指出,这两本书都是在处理基本问题。语言的实验研究可以在语言的实际传播和理想语言之间建立连接。考察来自不同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个体,在使用同一语词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传统哲学假定我们拥有表达“理想真理”的“理想语言”,但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语言,以及用不同语言表达是否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接着,他对激进的还原物理主义立场进行了反驳。任何极端的物理主义者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理论时,都会立即展现出一种自我矛盾的现象:即存在一个意识现象或活动正在对这个物理世界进行某种形式的观察和判断。相对而言,梅剑华所持有的“有我的物理主义”,是一种更容易接受的立场。最后提到,意识现象能否没有解释剩余地还原为物理过程,论辩双方立场差异归根到底可能是所持信念的差异。

 

图片

 

首场讨论会为实验哲学专题,主要围绕《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展开。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程广云教授提出此书是国内学界实验语言哲学研究的开篇之作,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他首次系统性地引介了实验语言哲学这一新兴学科,而且独创性地提出了四重证据法。

 

实验哲学主张哲学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概念分析与理论构造,也应该采纳科学性的调查手段。就学界而言,中国学术自规范化以来,学者已经重归学术象牙塔,乃至“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李泽厚语)。“我注六经”式的文本学和文献学的研究成为学术时尚。而今,这种小时代的小学问必须重归大时代的大学问。何况当时就有两种重要反弹:朱学勤倡导“民间思想”,刘小枫倡导“个体学术”。赵汀阳等人坚守“六经注我”式的思想创构,但也只是重“论证”而轻“测试”“调查”“实验”。梅剑华引介和改进的实验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让哲学重新走向田野,让思想重新走向民间。

 

图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葛四友教授指出,持有何种直觉可以为我们接受何种理论提供理由。以规范伦理学中经典的后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争论为例,在探讨相同的问题时,大家都理解问题本身且了解彼此的论证,但仍选择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理论的分歧?那个难以言明的因素便是直觉。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锋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该校李金彩在实验哲学方面的工作,强调《直觉与理由》是实验哲学领域亟待的一本专业论著,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随后提出“实验”这一术语,可能并不局限于我们所理解的科学实验,而应该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定义。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实验哲学主要聚焦于社会调查等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哲学家开始融合脑科学、文本解析和计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最后对《即物以穷理》一书中涉及的相关议题表达了兴趣与关注。现代物理主义与神经科学之间联系密切,但当我们试图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探讨物理主义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们所提出的“物理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否能得到自然科学家的接受和认同。某种意义上我们做的是概念工程工作,不断地校正物理主义的观念。我们期望这些观念不仅仅是哲学家构造的概念游戏,概念工程工作能够被一些科学家所接受。

 

图片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小安,首先介绍本书借助中国的思想资源来重新审视实验哲学的研究。接着,通过将因果推断的方法与实验哲学的四重证据法进行对应,发现因果推断缺乏质性研究的维度。最后,讨论了利用科学方法和结论来重新审视哲学问题的重要性。

 

他针对四重证据法中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提出质疑。很多时候大众直觉或者观点都是模糊、不坚定、理由不充分、缺乏充足的反思和经不起推敲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就是经过专家诱导后专家本人的意见。

 

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麒麟副教授认为此书所提出的“四重证据法”的贡献在于,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我们整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实验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提出实验哲学已经不仅是对我们既有的理论包括思想实验案例的验证式的方案,它为我们提供理论构建的基础素材。随后展开了关于实验哲学与概念工程的讨论。指出当前在各个领域里面都逐渐呈现出一种所谓元理论层面和应用理论层面的分判,讨论将实践层面获取到的素材反哺理论层面。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孙骞谦老师认为此书所掀起的话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实验哲学所提供的这类实验数据通常被称为行为数据。这批行为数据在帮助我们探寻其行为背后真实的认知结构,进而上升到理智架构而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片

 

茶歇结束后,参会人员进入了讨论会的第二个阶段,即心灵哲学的专题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晓力教授建议这两部著作应当相互对照以供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梅剑华的论证细节和整体观点。实验哲学可视为对传统扶手椅哲学的有效补充,梅剑华引介实验哲学并对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可被视作实验哲学领域奠基性的著作,是任何实验哲学研究者绕不开的里程碑。随后谈及自己近些年主要关注主观经验的科学研究和人工智能哲学方向,表述更愿意接受一种基于生命演化的自然化解释。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徐竹教授首先指出在现代物理主义纲领下,有意义的形式和对象的自然性之间存在着张力。随后介绍了常识实在论围绕这一张力所提出的方案。其中,“第二自然”方案存在不彻底性。斯特劳森(P. F. Strawson)提供Bodily Self方案,当自我去指称的时候不是笛卡尔所谓的精神实体,而就是那个人。埃文斯(G. Evans)提出新弗雷格主义方案,对象本身决定其呈现模式。科学图景(science image)的主要问题在于,把对象的物理性当作只有科学图景才能接触到的实在本身。常识实在论认为自我、规范性,是生存必须要有的东西,而且它直接接触实在本身,而不是我们对实在的表征。最后表达梅剑华教授将身心统一体作为对象来探究意识问题,是极具意义的。

 

图片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陈敬坤教授提出非还原论、还原论和泛心论三种立场的直觉都有合理之处。叶峰所提出的“无我的物理主义”观点,其理论内部是融贯的而且有很强的解释力。当代泛心论把意识看成是宇宙的一种基础性的、遍在的性质,认为更基础更简单的低阶意识通过某种方式构成复杂的人类意识。

 

图片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李䶮教授,首先介绍了梅剑华教授的新著《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主张一种用 “有我而无知” 的物理主义代替 “无我而有知” 的还原论物理主义,把典范物理对象、日常物理对象纳入到物理概念的范畴之中,并以此来应对物理属性刻画、意识问题、心灵因果问题等根本问题的挑战。
随后提出非我的物理主义。在“有我的物理主义”(梅剑华主张)与“无我的物理主义”(叶峰主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物理主义存在的可能空间。“中国全体国民”思想实验、机器人、Chat-GPT,可能这些系统的功能状态也实现了现象属性,只不过不是与正常人类相同的现象属性。这类情况下也不是无我,而是和自我不一样的“非我”。

 

图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蒋薇老师,认为有必要区分客观世界与物理世界,物理学不能完全描述客观世界,更多的精神现象在物理世界之外,例如社会、心灵、文化、制度、艺术、不平等、种族歧视等等。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田继江老师围绕“集体心灵”说明为什么有我的物理主义比还原的方法要更好。他指出作为物理主义的一个版本,有我的物理主义在本体论上承诺一切都是物理的。那么,如果存在集体心灵,有我的物理主义也需要说明其如何作为物理实在。论证如下,不同于个体心灵,集体心灵只能被赋予特定的、有限的意向性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认知能力和环境信息进行说明,且二者是物理的;集体心灵是物理的。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蒋运鹏副教授介绍概念工程方面的工作。谈及1970年卡尔纳普与斯特劳森的争论,某一具体概念发生变迁和演化后有没有change the topic。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天岳副教授指出,实验哲学能够在哲学论证陷入僵局时提供帮助,但也不见得在陷入僵局双方都诉诸直觉时,实验哲学本身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质疑针对四重证据法中 “苏格拉底对话法”。普遍观点认为实验哲学意义在于离开扶手椅去看其他人怎么想的,而“苏格拉底对话法”因其诱导性的对话方式有污染数据的问题,实际上只不过是重新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
第二个质疑在于,如果承认意识具有独特本体论地位的话,那么意识不仅不同于微观物理所研究微粒,也不同于其他基本存在物特别是人造物。但依照本书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观念主张,不仅自我、意识是不可还原的,与人产生交互作用的周边事物也不能还原为微观粒子。那么意识和其他宏观物理对象的根本不同在什么地方?

 

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程炜副教授首先以心灵哲学中“疼痛”和“现象意识”研究为例,指出实验哲学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提出 《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的英文标题Physicalism grounding in the self并不与中文标题严格对应,而且有种反物理主义的唯心倾向,physicalism 与grounding in self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赵斌老师提出,在“有我的物理主义”中如何刻画物理性质和心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是随附关系还是奠基关系?如果是后者,其优势在什么地方?

 

图片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尤洋教授提出,有我的物理主义研究中应该加大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分量,因为物理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所以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

 

图片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提出,在一个科学主义昌盛的时代,也需要给“怪力乱神”或非理性的东西一些可能的空间,因为哲学就是要捍卫可能性的空间。

 

图片

 

会议结束之际,梅剑华教授对诸位学者的到场表达了感谢,并对上述质疑进行了回应。

韩林合教授最后总结道,哲学与科学有所区别,哲学仍需深入探究基本问题、重大问题,研究的呈现方式也不应仅限于发表技术化的论文模式,我们应当给予著作足够的重视,并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且系统的阐释,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今天要组织一个专题讨论会。

 

图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