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 叶闯:评李麒麟博士新著《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一书
原来就知道麒麟一直在写一本关于认识论之语境主义的书。这个话题是他的一个强项,一个他长期关注,并长期持续思考的问题。一个行家在自己的主场上,与自己的老对手打球,无论如何应该是值得一看的。终于看到《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不只是觉得确实值得一看,还非常想发表一点议论。为什么不说“评论”,因为我对知识论确实不是行家,“评论”在用法上有点越界。即使如此,我又不能说我是“略知一二”,那样就太不谦虚了。大家都清楚,“略知一二” 在典型语境下并不能字面地理解,就像领导们说“我只讲两句”在典型语境下并不能字面地理解一样。不管怎么说,过去一些年,还是看过对外行来说不是太少的知识论文献,虽然算一个退役球员都有点勉强,可毕竟多少也算是一个资深票友。因此,也可字面地说,我是略知知识论二三(行家是八九,也是字面来理解),发表点场外议论应该还不算胆子太大。
假如我们在谈语言哲学,语境敏感性当然是一个标准的话题,一些语言哲学家差不多就是靠这个为生的。这个问题依赖于问法的不同,及理解的不同,是可大可小的。往大了说,它涉及到语义与语用的分界线在哪里的问题,于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涉及到语言知识与形而上学知识的分界线在哪里的问题。再往大了说,涉及到思想的概念结构,分析性等等。当然,实际的分析哲学家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是选择往小了说。这时候,语言哲学家把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贴到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转身投入到具体语言形式或事实的考察,风格有点类似于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或社会学家。当然,哲学的背景、哲学的工具、哲学的概念等等一直是融入到实际的思考中的,毕竟她(他)们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在工作,以解决墙上的那些哲学问题为目标。
几乎没有实际的语言哲学家否认,有些语言表达式的直观理解的意义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即所谓“语境敏感性”现象,争议只在于这个影响的范围和性质。一个极端是所谓最小主义(Minimal Semantics),限制语境敏感表达式到一个极小的集,且影响的方式限制到必须以句法的方式(syntax-triggered)。语境主义走另一个极端(极端在此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因此有强弱之不同),想把语境敏感表达式的集扩大到那些直观上的非语境敏感的表达式,并把语境影响的方式说成在核心的方面是语用的。如此理解,似乎知识论的语境主义只是把“知识”或“知道”等等加到语境敏感表达式的集中。如果你是一个极端语境主义者(radical contextualist),相信所有的语言表达式都是根据语言使用的多样的机制,而为语境敏感的,那么,“知识”是语境敏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推论,一个全称举例。似乎,我们只需要做正确的语言哲学,就可以解决知识论问题。这显然是一个像我这样站在知识论的场外,特别是又声称在搞语言哲学的人容易得出的,但错误的结论。
关于认知的语境主义是非常实质的知识论结论,至少其支持者和很多批评者都相信它在某种意义上是颠覆性的,要拒绝柏拉图、笛卡尔和过去多数人都相信的知识概念的恒定主义。从柏拉图到现代,关于知识是什么,形成了相当有影响的若干标准,这就盖梯尔的小文章具有大动静的根由。过去参与认识论争议的各方,通常都共享“存在语境独立的知识标准”这个元假设,这个假设并不是像“知识” 一词的语义学规定或刻画那样简单。怀疑这个假设并把这个怀疑当作背景,语境主义者一直努力去否定另一个假设,无论何种情况下,当一个知道态度的归结者,以说出一个语句“s知道p”表达一个断定时,其所说(what is said)和真假是独立于问题中的那个情况的。语境主义挑战部分地具有元理论性质,并且具有根本性。尽管它多少相关于“知识”,及相应的命题态度语句的语义,但不限于那个语义的考察。本质上,它是关于知识归结的行为,或关于认知状态或结果的断定(而不只是关于表达这个断定的语句)的考察。在概念上,知识归结有可能忽略通行的语言学规则或规范,而被独立的理由所支持。比如,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的会话中,量词的域都是被语境所限制的,这个现象一直是语言哲学的语境主义者、索引词主义者和最小主义者争论的主题之一。可是,即使给定了这个限制所从属的一般语言学规则或规范,涉及到量化的知识归结仍有可能突破这些规则或规范。因此,知识归结是一个比相应的语言哲学工作更复杂的工作,进入这个领域需要更强背景,更综合性的考量。《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有备而来,想从纠结在一起的复杂因素中,理出一个头绪来。这本书要做的,是想论证语境主义所宣称的与它所实际做到的之间存在鸿沟,换句话说,它要考察语境主义是否真的有效地颠覆了它宣称要颠覆的。这个考察是涉及当代知识论的一个核心争议,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麒麟通过他的书,给出了一个有细致分析,且很有力度的结论,这个结论是:语境主义并不比它的竞争理论更好,其所声称的,或许多哲学家所相信的理论优势,许多都是虚幻的。我同情他的结论,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同情我推荐这本书给关心所论问题的朋友,而是因为它的论证具有的启发意义,它的风格展现出分析哲学家应该有的认真的批判精神。
尽管我们说知识论的语境主义并不简单地产生于语言学或语言哲学的研究,但决不是说,在这个问题上,语言哲学与认识论只是使用了表面上同样的语词,而谈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本质上,语言哲学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肯定不是一个无用的摆设,而可以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确实实质性地讨论了在语言哲学中所已经形成的一些有用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中有价值的工具,及其有启发性的思想,实质地运用到所讨论的问题和有关的论证中去。过去在语境主义的争议中,给我的感觉似乎是从事认识论研究的哲学家在谈非常不同的语境主义,语言哲学家所讨论的许多问题是被放在一边的。但是,这本书显示出对于语言哲学在有关问题讨论上的价值的认可,及非常准确地理解,这一点在此书第2.2节关于程度或比较形容词的分析中可见一斑。
根据这本书,应该有两类资源看来可以对认知的语境主义提供支持。第一类是事实性的,即语言在不同语境下实际使用的事实(当然也涉及作为基础的语义及相关的直觉),支持“知识”或“知道”等等语词具有所声称的语境敏感性。此类资源,作者认为只是被语境主义所声称的,而不是真正支持其结论的。其核心证明是两个,第一是语境主义者引为证据的语词类,与“知识”等认识论的核心语词并不能类比,第二是来源于实验哲学所提供的经验证据与语境主义者所依赖的语境相关直觉不相符合。不管实验哲学本身作为一种研究纲领是否是可行的,它所提供的经验证据如果是充分可靠的,无疑将对语境义构成威胁。第二类资源来自竞争方案之间的比较,衡量不同理论在解决典型的认识论难题方面的得失,看哪个更具有优势,具有最优解释(当然,理想条件下最好也有最低损失)者胜出。作者同意语境主义在这方面实际地诉诸一种最好解释(the best explanation)论证。问题在于语境主义是否真的提供了最好解释。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具体地说,语境主义被支持者相信更好地回应了怀疑论难题,并同时维护了对于我们具有日常知识的认定。如果我理解是对的,麒麟设计了一个二难论证。如果以怀疑论的考虑为起点,承认存在着怀疑论者得出其结论的合适语境,且语境主义是一致的(同时不是特设性的ad hoc),则它将以类似推理或理由拒绝日常的知识归属。反过来,如果以日常知识的考虑为起点,承认日常知识归属的合理性,其他传统上的反怀疑论方案也许具有更好的资源得出同样的结论,而不需要接受理论上更有争议的语境主义。为回应这个二难推理,语境主义者最直接的选择是提出一个可能的,但不同于上述二选一的另一个选项,但是,这看起来是个相当困难的任务。于是,我们有理由说,这个论证对语境主义提出了真正的挑战。
语境主义也被认为在保持有表面张力的两个主张之间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这两个主张是认知封闭和谦逊原则。作者以精巧的论证,说明事实并非如此。作者首先借助克莱因(Peter D. Klein)关于两种认知封闭性的区分,说明保存知识封闭原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接着,作者借助他对反事实条件句语义的细致分析,奥迪(Robert Audi)利用算术计算案例为拒绝封闭原则所进行辩护是无效的。这个论证是相当有说服力的,提供了进一步论证的可信前提。有意义的是,在关于封闭原则的分析中,作者实际上表达了两个重要的洞见,第一,怀疑论可以独立于封闭原则被给出,第二,语境主义与封闭原则和认知谦逊原则共在时,会有内在的冲突,且这个冲突不可能在语境主义的框架中得到解决。
当可错主义作为一种反怀疑论策略在当代流行时,语境主义表面上与可错主义的联系,容易使人们相信,语境主义不仅与可错主义相容,且有可能在两个方向上支持可错主义。第一个方向是利用语境主义资源对致使可错性发生的要素进行语境化的刻画,从而对可错主义之合理性进行解释。特别是,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怀疑论被相信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难题,而且这个难题并不影响我们日常的知识归属。第二个方向是考察语境主义对于可错主义是否是必要的,并企图证明这个必要性。两个方向上都走不通的一个症状是,通常相当有保证的对可错性标准的语境敏感性的知觉,总会在怀疑论场景下失效。麻烦在于,此类失效对语境主义是神秘的。如果是这样,语境主义对可错主义的补充是否必要和有用就非常值得怀疑。进一步,当把传统可错主义放在理论地图的恰当位置上之后,我们将会发现,由于语境主义误解了可错主义本身的意义,则此种无用性和无效性就有了更深刻的概念的根源。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有内容,建立在非常扎实的研究的基础上,并把扎实的研究以清晰的文字加以呈现的书。那些感兴趣当代知识论的相关主题,特别是想在其中批判性地思考的朋友,无论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定可通过阅读和讨论眼前的这本书获益。
(作者:叶闯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书评作者简介
叶闯,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分析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
***********************************************************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一书出版信息
李麒麟:《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
***********************************************************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一书简介
在当代知识论领域中,认知语境主义(epistemic contextualism)理论主张,由“知道”(know)构成的知识归属语句是语境敏感的(context-sensitive)的表达式。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一书借助哲学论证、案例分析、概念梳理等手段,分两部分对该理论做出了细致的考察:在第一部分,作者探讨了二元的认知语境主义、三元的认知语境主义所对应的语境敏感性语言模型,揭示出认知语境主义理论在刻画关于认知归属语句的语境敏感性时所面临的语言学、语言哲学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二部分考察了认知语境主义所声称的、在解决当代知识论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怀疑论问题、认知封闭原则、关于知识的可错主义观念等问题)上的优势地位。通过缜密的理论分析与哲学论证,作者最终指出:认知语境主义相较于其他竞争理论而言,并不具备实质的理论优势,我们应当采取审慎且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认知语境主义立场。
***********************************************************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一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一些澄清和分类
1.2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关于知识归属的二元的认知语境主义理论
2.1 刘易斯关于知识归属的语境主义理论
2.2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与可分等级的形容词
2.3 科恩对于认知归属的语境敏感性议题的捍卫
2.4认知语境主义的相关案例与实验哲学
2.5 认知恒定主义的相关解释
第三章 对比主义:关于知识归属的三元的认知语境主义理论
3.1 沙弗尔关于知识归属的对比主义
3.2 沙弗尔理论的相关挑战与困难
第四章 语境主义与怀疑论问题
4.1 语境主义中的假定平衡与知识描述的间接让步
4.2 语境主义及其据称的对我们日常知识的保护
4.3 语境主义与怀疑论:一个简要的总结
第五章 语境主义与认知封闭原则
5.1 关于知识的封闭原则:一种准备性的概述
5.2 所谓"封闭原则失败"的两种情况
5.3 语境主义与认知封闭原则
5 .4认知封闭原则与怀疑论问题
第六章 语境主义与可错主义
6.1 怀疑论问题与可错主义
6.2 科恩、论语境主义与可错主义
6.3 对语境主义化的可错主义的理论挑战
6.4 关于(PF) 昕上去的古怪性的理论解释
6.5 语境主义与人类知识的可错性
附录6.1 可能性算子的辖域歧义与(PF) 听上去的古怪性
附录6.2 另一种关于( PF) 昕上去的古怪性的语用论解释
第七章 结论与结语
参考文献
***********************************************************
《知识归属的语境敏感性》一书作者简介
李麟麟, 1979年生,江苏盐城人, 2013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预聘制)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传统下的)知识论与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