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徐竹老师首先切入了知识论的研究进路,此部分探讨的是关于自我知识的资格问题。对于知识论的研究进路而言,首要的问题不在于自我知识是否可靠,而在于其是否具有不同于外部世界知识或他心知识的独特的知识资格。前述的三种态度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彻底否定派不认为自我知识的知识资格有任何的特殊性;批判继承派则认为自我知识具有不同于其他知识的特殊的“透明性”,所谓透明性即,高阶信念并不外在于一阶态度,而是起到了构成性的作用;而整合创新派尝试以全新的视角肯定自我知识的知识资格的特殊性,如认为这种特殊性来源于自我指称关系的特殊性。继而徐竹老师分别分析了三种态度的主张与各自的问题。首先,彻底否定派的认知主义要求认知的对称性与语义的连续性,就具有身体的人格而言,“我”与众多的他人都是物理对象,第一人称归赋与第三人称归赋在语义上应当是连续的。这种主张需要面对自我知识的资格“表面上”的特殊性问题,而认知主义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Gropnik的“技能错觉”说,但这些方案也各有问题。其次,批判继承派的代表构成主义则延续了观念论传统,承认自我知识的透明性,主张自我知识的高阶态度能对一阶信念进行直接的调控。徐竹老师指出,这一主张的问题在于,似乎存在着某些不可调控的态度,后者会对这种直接调控造成挑战,如认知不自制现象(epistemic akrasia)。最后,整合创新派的代表,表达主义的解释立足于第一人称归赋断言免于误认的谬误(IEM),认为第一人称代词无指称任何事物,因而免于误认,从而确定第一人称的特殊性。其代价是第一人称归赋与第三人称归赋在语义上不再连续,常识意义上的指向具体的个人的“我”不再有意义。如何解释免于误认谬误的指称特征成为了问题,而这一问题与语言哲学的论域高度相关。继而,徐竹老师将话题引向了讲座的第三部分,即从己思想(De se thought)与IEM的关系。针对从己思想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大体上有两个不同的解释阵营。其一,认为从己思想取决于指称对象的非描述性的亲知关系;其二,认为从己思想的内容在于对象的呈现与描述的层面。通过分别列举两个阵营的经典解释案例,徐竹老师为大家澄清了两个阵营各自的主张与问题。如,Stalnaker的命题性(propositionality)理论认为自我概念具有指示性成分,这一主张更倾向于第一个阵营,即认为从己思想的内容包含当事人对自己的身份、在世界中的时空定位的具体指向。又如,John Perry的信念状态理论尝试通过对信念状态与信念内容的区分来回应弗雷格提出的“自我知识的不可传递性”问题,这一主张大体上属于第二个阵营,即将从己思想理解为呈现或描述信念内容的方式,而非具体的对象。徐竹老师认为,两个阵营的区分实质上在于对于说话者而言,其自身概念是否中立,而这一区别分别引向了不同的对IEM的理解。